探寻浏河 解锁“海上丝路”密码
阅读:48 次 2025-03-26 10:25:10
这里是烟雨朦胧的江南小镇。小桥流水、粉墙黛瓦、错落有致的明清建筑,到处都体现着江南水乡的风格。
这里也是商贾云集的千年码头。繁忙的水路、密集的船只曾是这里最常见的场景,通达江海的枢纽位置使太仓浏河形成了独特鲜明的江海文化。
郑和七下西洋的“起锚之地”
浏河镇,古称刘家港,地处太仓市东部,东与崇明岛隔江相望,南与上海宝山、嘉定两区接壤。到元代,作为长江连接东海的重要门户,浏河成为漕粮北运的重要港口。往来商贾和来此谋生的人络绎不绝,昔日的刘家港逐渐变成了浏河镇,成为长江沿岸的商贸重镇。
明代时,天然港口的优势加上浏河镇繁荣的商贸,让这里成为郑和七下西洋时指定的起锚地。
公元1405年,为了宣扬大明国威,怀柔远人,郑和奉命先后统领大明船队在刘家港正式起锚,航行路线主要是向西太平洋和印度洋进程,其中最远到达东非。
不同于风平浪静的内河漕运,郑和驶着他庞大的宝船漂洋过海,在瞬息万变的大海中航行,足见我国造船技术至明代时已达到了先进水平。
为了纪念郑和远航的伟大壮举,太仓浏河特地在起锚地建造了雕刻石像,意味着铭记起锚时刻,不忘先辈们一往无前的航海精神。
古法造船里的“黑科技”
船只曾是这里最重要的交通工具。
在浏河岸边停靠着一艘名叫“封舟号”的仿古船,这艘船正是按等比例缩小,复原了郑和下西洋时所乘坐的官船。
在古代并没有焊接技术,而古代造船是如何保证船不漏水的呢?明朝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一书中,详细记载着古法造船中一项技艺——艌缝。
艌缝,就是填补船壳木板之间的缝隙,防止雨水海浪的倒灌侵蚀,今日的古法造船非遗传承人给我们演示了这一技艺:
艌缝重在两灰一麻,灰就是将麻绳烧制后,用桐油搅拌而成的麻灰,具有黏合作用,麻就是麻绳丝。工匠师傅需要按照先麻灰,后麻绳丝,再麻灰的顺序,使用工具依次填进船缝中,均匀涂抹,反复锤打,最终达到表面平整,内里严密的效果。
在古代,浙江温州、台州,以及福建、广东一代则是用蛎灰代替麻灰来填充船缝,这样的就地取材,正是古人善用资源的智慧体现。
百年爊鸭秘方里的14味中草药
江海自古以来,就是人类多元文明交流最重要的通道,今天,我们依然可以在浏河街头,发现开放的江海文化在这里留下的痕迹。
作为江尾海头第一镇,当地人爱吃海鲜是出了名的,不过在这里还有一道菜比海鲜还要招牌,那就是老浏河的爊鸭。
爊鸭,就是白水卤制的鸭子。制作爊鸭无需复杂工序,只需与盐和香料一起炖煮即可,而锅内的那一小包香料,才是老浏河爊鸭的灵魂——爊鸭里的香料一共14种,分别由甘草、麻椒、八角、茴香、白蔻、白芷、丁香、香叶等组成。其中,白蔻的原产地是东印度,香茅草则原产于东南亚热带地区,而小茴香则原产于地中海地区,最远的非香叶莫属,原产地是非洲。
如果我们在地图上将香料的原产地连起来的话,就会发现,这条线与郑和下西洋的航线将完美重叠。
620年前,郑和下西洋不仅树立了国威,更打开了海外贸易。他为异国乡土带去了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珍贵物品,同时交换了其他国家的奇珍异宝,其中就有爊鸭所用的香料。
这些漂洋过海的香料,经过数百年与中国饮食文化的融合,今天的我们可能已经意识不到,很多中国传统美食的背后,实际都是多元文明融合的结果。
今天,昔日的刘家港也已成为了新时代的太仓港,依然雄踞江尾海头,据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太仓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831.8万标箱,位居全国第8位、全球第20位。
繁荣的港口商贸,天然的鱼米之乡,作为“江尾海头第一镇”,浏河古镇似乎从未忘记过自己的使命。
编辑:尧丹
来源:央视网
企业最新信息 / NEWS
[ 船舶出售 ] 出售:散货船4360吨1. For Sale: Bulk Carrier 4,360 tons
2025-03-31 22:01:29.0
2025-03-31 22:01:27.0
[ 船舶出售 ] 前驾驶甲板驳 12000T 前驾驶 CCS检验
2025-03-31 22:01:25.0
2025-03-31 22:01:23.0
2025-03-31 22:01:20.0
2025-03-31 22:01:18.0
2025-03-31 22:01:16.0
2025-03-31 22:01:14.0
2025-03-31 22:01:08.0
2025-03-31 21:59:43.0
热门企业
/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