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信息移至会员中心
首页 > 新闻列表 > 新闻详情

深挖111.52公里海岸线潜力 广东惠来以“蓝色引擎”激活海洋经济澎湃动能

阅读:15 次 2025-07-23 09:29:59

视网消息(记者 魏鑫) 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任务。《2024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显示,2024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达105438亿元,较上年增长5.9%,呈现强劲发展势头。

矗立在海岸线上的海上风车

矗立在海岸线上的海上风车

作为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支点,广东着眼激活海洋经济“蓝色引擎”,打造“海上新广东”。位于粤东的沿海城市揭阳,坚持向海而生、向海图强,打造“一化一海五优特”产业集群,加快发展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为全国县域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标杆样本:

耕海牧渔。依托111.52公里海岸线和1328.6平方公里海域资源优势,揭阳在惠来县大力发展海洋牧场和深远海养殖。即将试产投用的国家电投揭阳海洋牧场支腿式(桁架式)重型网箱,集成了智能化自动投喂设备、养殖鱼群感知数字化管理系统,实现一个养殖周期(15-18个月)产量可达1000吨、产值1亿元,打造名副其实的“蓝色粮仓”。

产业共兴。全球首套20万吨/年混合废塑料深度裂解工业化装置日前在揭阳大南海石化工业区试产成功,与炼化能力位居华南前列的中石油广东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一道,有望撬动价值突破千亿元的产业链。位于海岸线另一端的临港产业园内,绿色石化、海上风电和新材料三大产业齐聚,在“拿地即开工”的惠来速度下,打造“石化+新能源”区域经济发展新模式。两大产业园一个专攻炼化核心环节,一个聚焦综合能源开发与新材料延伸,形成“前港后厂”联动发展格局,成为粤东地区海洋的重要增长极。

中石油广东石化项目航拍实景

中石油广东石化项目航拍实景

坐拥百里黄金海岸的惠来县,通过传统渔业的转型升级、新兴产业的集聚发展,绘就了一幅“向海图强”的美丽画卷,为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鲜活的“惠来样本”。

“两条腿走路”

一粒鲍鱼背后的海陆联动实践

凭借得天独厚的海域环境和传统养殖技术,惠来出产的鲍鱼以肉质鲜美、营养丰富著称,被誉为“海上黄金”。

在惠来县一家水产养殖公司内,鲍鱼苗、成品鲍等品种正分门别类地养殖在不同池塘,工作人员将一筐筐新鲜的鲍鱼搬上冷链车。“现在我们的鲍鱼不仅能卖到全国各地,还出口到国外。”公司一位工作人员笑着说。

这是惠来县耕海牧鱼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生动写照。近年来,惠来立足海洋资源禀赋,依托渔业产业优势,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聚力突破水产良种选育,全方位推进鲍鱼生产、加工、物流、研发、示范、服务等各项工作,推动惠来鲍鱼产业形成完整产业链并不断提质增效,成为强县富农的支柱产业、民生产业、特色产业。

在提升养殖水平方面,鲍鱼养殖从近海走向深蓝,多个深海养殖项目正有序推进:广东海源达和惠前水产的重力式网箱养殖项目已竣工投产,预计年产值可达1000多万元;拥有60000立方米养殖水体的“惠鲍1号”大型深水鲍鱼养殖网箱建设项目即将启动,预计年底完工并于明年投产……

在打造产业链方面,惠来围绕加工、物流、配送等环节,推动建设润泽、华深、华荣、宏大、海源达、长荣等多家加工厂。目前,预计年产值7000万元的长荣食品加工厂已建设完成并投入生产,其他食品加工厂也在有序建设中。

惠来打造鲍鱼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惠来打造鲍鱼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2024年,惠来鲍鱼产业年产值达23亿元,带动渔民增收致富。“我们将继续优化现代渔业发展模式,推动海洋渔业向绿色化、智能化、品牌化方向发展。”惠来县表示,下一步将更大力度发展深远海养殖,建设海洋牧场示范区,让惠来的“蓝色粮仓”更加丰盈。 

破除“单兵作战”思维

构建产业集群生态

一粒鲍鱼背后的产业升级,讲述着传统渔业的新故事。而走进毗邻大海的惠来临港产业园内,宏大的海洋经济发展蓝图正在这里展开。

在产业园内,已形成广东全省领先的海上风电全产业链集聚态势。作为粤东首个“海上风电+储能+高端装备制造”的一体化基地,这里落地了[L1] 国电投近海深水区海上风电项目(总装机300万千瓦)、GE海上风电机组总装基地(年产风机400台套)以及国内首个“海上风电+海洋牧场”融合示范项目。截至目前,园区产业年产值已突破120亿元,带动明阳智能、亨通海缆等30余家上下游企业聚集,涵盖风机整机、塔筒、海底电缆、运维服务等全环节,成为广东乃至全国海上风电装备制造的核心承载区。

“在临港产业园区,每天都在发生新变化。”惠来县临港产业园管委会副主任林镇鑫介绍,作为广东省重点打造的临港产业基地,产业园已形成以石化、能源、装备制造为主导的产业格局。目前入园企业40家,其中世界500强3家,中国民营500强企业3家[L2] 。建成投产项目18个,在建项目19个,拟建项目3个。

当前,惠来临港产业园正加速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在物流保障方面,前詹通用码头已于2月28日正式开港运营,建有7万吨级、3千吨级通用泊位及万吨级工作船泊位,为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海上运输通道。

在科技创新领域,揭阳亨通联合中国海油成功研发高性能海洋软管,建成智能化生产线并实现试生产,项目达产后年产值可达1.5亿元,填补了国内相关技术空白。

在产业升级方面,亨通海洋能源高压海缆及油气输送管道二期项目已正式启动,重点布局高压海缆、动态海缆、海洋脐带缆等高端海洋装备制造,致力于打造粤东地区集研发、生产、应用于一体的海洋工程全产业链基地。

揭阳大南海石化工业区与惠来临港产业园的联动发展,是揭阳构建产业集群生态的生动实践。作为粤东沿海经济带的重要节点,惠来正以园区建设为引擎,加速融入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大局。

政企协同孕育投资新蓝海

向海图强,产业先行。惠来以系统化思维构建“一核两区、一轴双廊”空间格局,重点培育海上风电、海洋牧场和新型储能三大支柱产业,全面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海上风电领域,靖海40万千瓦近海项目与300万千瓦国管海域示范项目正加速建设。海洋牧场板块计划新增投资10亿元,采用“深水网箱+陆基工厂”模式扩大养殖规模,打造集养殖、加工、销售、休闲于一体的全产业链体系,力争2027年实现水产品养殖年产量5万吨、产值10亿元目标。同时,依托临港产业园配套发展新型储能产业,形成新能源产业闭环。

产业蓝图已然绘就,需要依靠更多企业将规划落到实处。如何让企业“来了能扎根、成长有沃土”?惠来给出的答案是——以一流营商环境为产业腾飞筑基。

“在前期开发过程中,海上风电项目作为惠来县的重点项目,享受审批‘绿色通道’,使项目得以快速推进,显著缩短手续办理时间,为企业赢得宝贵开发窗口期。”前詹风电公司党支部书记刘庆辉回想起项目推进的过程,感叹“力度之大有目共睹”。

近年来,惠来采用“线上+线下”双轨服务模式,依托小程序、专项服务群等线上平台开展云端服务,通过上门对接、现场办公、帮办代办等方式,全面推行容缺后补、绿色通道、一事一议等便利式措施,实行并联审批、容缺办理等机制,精准对接企业需求,为企业提供“保姆式”贴心服务,打造“3天发4证、拿地即开工”的“惠来速度”,让企业办事“最多跑一次”。

这一服务模式的高效性在蓝水海洋工程项目中得到了充分验证。得益于“保姆式”服务的全流程保障,该项目从3月签约到5月拿地开工,再到9月试投产,不仅实现了“拿地即开工”的审批突破,更创造了同年度完成洽谈、签约、建设到产出的全周期纪录。“从上门服务到现场办公,每个环节政府都给予专业支持,这种亲力亲为的服务让我们对发展充满信心。”蓝水海洋工程公司项目经理李珊珊的感言,正是对“惠来速度”的最佳注脚。

蓝水海洋工程公司海工装备实拍

蓝水海洋工程公司海工装备实拍

政策红利持续释放,海洋装备制造、海上风电等产业加速集聚。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在惠来这条111.52公里的海岸线上,不仅可以见证更多“惠来速度”的诞生,还可展望这里成长为粤东地区海洋经济发展重要引擎的美好前景,进而更好助力广东做好发展海洋经济这篇大文章。


编辑:麦锦婷                    责任编辑:张晓琳                

来源:央视网

天天船舶声明:
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QQ:2405694278 邮箱:info@ttshi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