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信息移至会员中心
首页 > 新闻列表 > 新闻详情

福建福安:一条船的“生命”进阶

阅读:11 次 2025-08-20 15:19:36

原标题:从木帆船到铁壳船,再到电动船,福安船舶在时代变局中破浪前行 一条船的“生命”进阶

铁壳船下水前期准备工作 李郁 摄

旧时溪潭镇沙岩村造木船场景 李郁 摄

郑文祥在教授学生制作船模。吴景华 摄

船厂工人在焊接铁壳船。李郁 摄

赛江沿岸造船厂林立。李郁 摄

我国最大的深远海养殖平台项目(宁德1号)顺利下排上水。陈雅芳 摄

我国最大的南极磷虾专业捕捞加工船—“福远渔9199”在福安上水。陈雅芳 摄

渔民驾驶电动渔业辅助船投喂饲料。陈雅芳 摄

闽东潮涌处,千帆竞渡时。

来自宁德福安市船舶行业协会公布的数据:今年上半年,福安船企揽获新船订单183艘,合同金额突破30亿元大关,双双刷新近三年纪录。这串跃动的数字,是福安船舶产业在时代浪潮中奋力搏击的响亮回声。

福安,枕山面海,水网纵横。闽东第一大河赛江,在福安境内交汇后,浩浩汤汤30多公里,穿白马门汇入东海。丰饶的海域、天然的良港,自古便是舟楫云集、樯橹往来的黄金水道。从木帆船到铁壳船,再到如今的电动船舶,依海而生、向海图强的福安人,将造船的技艺刻入血脉,将航海的梦想写满潮汐。如今,这里已崛起26家船舶修造企业、19座船坞、65座船台,年修船能力200万吨,年造船能力150万吨,稳稳跻身福建省四大中小型船舶修造基地之列。

立秋时节,记者走进福安,试图透过一条船的“生命”进阶,解码船舶制造这个传统产业在时代变局中破浪前行的基因密码。

木帆船:时光雕琢的龙骨

“这是毛缆船,那是乌艚船……”福安职业技术学校船模兴趣班上,82岁的宁德木帆船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郑文祥,指尖轻抚过亲手打造的船模,如数家珍。他浑浊的双眼瞬间被点亮,仿佛又回到了当年掌舵远航的岁月。

教室里,一艘艘精巧的船模静泊,凝结着旧时赛江千帆竞发的盛景。木材的纹理,帆布的质感,甚至缆绳的结法,都留存着匠心的温度。

黄崎港,扼守赛江出海口,曾是福建北部最大的天然良港与避风锚地。唐光化元年(898年),闽王王审知历时六载,疏浚航道,凿通梗舟巨石。自此,“闽越之境,江海通津”,舟楫穿梭如织,民间造船业勃然兴起。至明清,福安木帆船修造技艺臻于鼎盛,县志中“船寮”记载频现。下白石镇六屿村、赛岐镇下岐村、溪潭镇沙岩村,处处锤凿叮当,木香弥漫。

生于六屿造船世家的郑文祥,血液里流淌着对木船的痴迷。17岁进入六屿造船厂,从学徒成长为声名鹊起的“船舶技师”。1976年,他独立设计建造的木帆船下水,90吨载重、150匹马力,一时传为佳话。1981年,他创办了自己的船厂。“那些年,我亲手设计的船不下20艘,经手修造的过百艘。”忆及往昔荣光,耄耋老人精神矍铄。福安木船样式日益丰富,吨位不断攀升,客商慕名而至。

下岐村的尤氏家族,同样以精湛技艺声名远播,尤长智忆起父辈:“他们把心思都花在船体线型上,两条艋艚船同时从官井洋返航,尤家的船总能先到岸。”江浙客商盈门的景象,是那个时代木船红火光景的生动注脚。

然而,20世纪80年代,钢铁的洪流与柴油机的轰鸣,无情取代了木材与风帆。木船订单凋零,吨位萎缩,昔日的辉煌渐成绝唱。郑文祥将满腔热忱,倾注于微缩的船模世界。

“这艘毛旦丹阳船,按300∶1精制,货舱、生活舱如实还原,布帆可升降自如。”2006年,他耗时半载,完成了人生第一个船模。从此,木船的灵魂在方寸间得以延续。“木船、船模,都像自己的孩子。”这些年,郑文祥制作的20余件船模作品,以精湛的工艺,屡获全国工艺博览会大奖,也为他赢得“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的桂冠。

船模的价值不止于橱窗。2014年,郑文祥走进福安职业技术学校开设船模兴趣班。“造船工序复杂,过去靠师徒口耳相传,缺乏系统记载。”为此,他编写了《传统木帆船制作技艺》,以图文定格濒临失传的智慧。年事虽高,授课依然一丝不苟。“福安木船的辉煌,不能就这样湮灭。我们不去传,后人就看不到了。”当年轻学子对着精巧船模发出惊叹,老人眼中满是欣慰——那好奇的目光里,藏着技艺重生的火种。薪火相传,儿子郑瑞程也已接过了接力棒。

铁壳船:远航世界的印记

7月29日,福安市鹏远船业建造的加蓬籍滚装客轮“大德8”,在赛江港区完成边检手续,鸣笛启航,驶向印度尼西亚。同月,其姊妹船“大德6”也已交付。

印尼,万岛之国,船舶是连接其经济的命脉。过去,当地渡轮航速慢、载量小、安全堪忧。福安船企精准把脉,量身打造“大德”系列滚装客轮。“针对印尼码头和航线特点,优化船体线型,选用节能主机,燃油消耗可降低20%~30%。”鹏远船业负责人陈振树道出核心竞争力。

当鹏远船业以客轮打通客运通道,福建华海船舶重工则以工程船助力货运基建。在华海重工生产基地,焊花飞溅,机声隆隆,工人们正加紧分段装配、船体焊接。“上半年交付4艘,目前在造8艘,以驳船、拖轮为主,目标市场也是印尼。”企业负责人介绍。

71艘——这是今年以来,福安船企出口到印尼等“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船舶数量,一个沉甸甸的数字。

“福安造”何以扬帆四海?福安市船舶行业协会会长张清洁总结:造船速度快、性价比高、质量硬。

20世纪80年代,现代技术浪潮席卷赛江,民营船企如雨后春笋。张清洁说:“赛江得天独厚的水运条件、坚实的岸基,为船坞船台建设提供了天然便利。”鼎盛时期,沿岸45家船企集聚,从业者超6万人,福安跻身福建四大造船基地之列。

2008年金融海啸,航运市场低迷,船东弃单毁约,福安船舶产业随之跌入低谷。

寒潮中,福安船企并未沉沦。依托深厚技术积累,他们果断转向,以多类型、多规格船舶与海工装备为突破口,奋力突围。“这些年交付的订单,既有工程船、集散船等常规船型,也有南极磷虾捕捞船、补给船等高技术船型,这证明了福安船企拥有快速响应市场的能力。”张清洁语气中透着自豪。

快速响应的背后,是强大供应链支撑。“毫不夸张,一艘铁壳船所需的几乎所有零散部件不出甘棠就能配齐。”完善的配套网络极大提高了效率。“造一艘千吨船,5至6个月即可交付。”张清洁补充道。

7月11日,福宁重工为马来西亚船东建造的85米海底支持维护船顺利开工。船东郑东亮坦言选择的理由:“综合考量了技术、工人素质、船期,我们把两艘船的订单都交给福宁重工。”

7月12日,福宁重工建造的国际航线江海直达船“FN405-1”成功下排。“这是今年首艘出口迪拜的集散两用船。设计建造既要严格控制吃水、重量,又要平衡经济效益与船舶性能。”技术中心部门长高华锋解释。这标志着福宁重工在多功能江海转运船型领域迈出关键一步,其姊妹船“FN405-2”也已上台建造。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福安船舶出口订单量同比激增近100%,手持订单中,90%为出口订单。“通过技术升级和精细化生产,福安已成为福建船舶出口的主力军,出口船舶占全省份额高达80%。”张清洁的话语掷地有声。

电动船:驶向蔚蓝的“绿”动

7月25日,厦门湾夜色璀璨。由福宁重工建造的全国首艘纯电动推进旅游客船“屿见77”在鹭岛的微风中迎来首航,划开一道无声的绿色涟漪。“‘屿见77’集聚多功能场景于一体,为厦门水上旅游注入全新绿色动能。”运营方负责人曾华盛难掩期待。

这艘福建省电动船舶重点项目、全国首艘入籍CCS船级社并完成陆上联调联试的旅游船,一次满电续航可达100公里。投入使用后,预计每年可减少燃油消耗近250吨,减排二氧化碳超400吨,相当于2万余棵树的碳汇。

回望福安电动船舶航迹,起点清晰:2022年9月,福宁重工交付的福建省首艘内河集散两用增程式电动货船“武夷2号”,拉开了福建货船电动化的序幕。此后近三年,福安在电动船舶领域的步伐越迈越大:福建省首艘入籍CCS船级社铝合金纯电动观光船“宁德东湖壹号”、福建省首艘自主设计建造纯电动大型高端客船“闽江会客厅”、宁德首艘电动观光游船“东湖之星”……一艘艘福安“绿舟”从这里驶向广阔水域。

数据印证着福安电动船舶领航地位:去年,福安建成新能源电动船舶31艘,建造量独占福建半壁江山。

这份亮眼成绩单上,福宁重工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目前,交付电动船舶11艘,涵盖货船、旅游船、小渡船,在建的还有10艘。”公司总经理助理胡裕国说。

何以领跑?胡裕国点明关键:内部,标准化舾装码头、涂装车间、独立锂合金制作车间等硬件设施提供了坚实保障;外部,与中船702所、武汉长江院、武汉理工大学的深度合作,攻克了设计标准化、规范化难题;而距离宁德时代仅70公里,则让核心动力供应触手可及。“电动船舶,是多方合力的结晶。”

在福宁重工舾装码头,5艘12米级纯电推进公务交通船整装待发。“主要用于沿海短途客运,续航超20公里,经济环保优势显著。”技术中心主任高华锋表示,它们的投用将进一步丰富电动船型谱,牵引产业链协同发展。

从混合动力货船起步,拓展至纯电动客船、渔业辅助船等多元场景,绿色转型为福宁重工注入了强劲动能。“历经多年亏损,去年我们首次实现盈利。”胡裕国透露,订单已排至明年底,新能源船舶占比持续攀升,企业正筹划将生产线扩至3条。

视线转向宁静的下白石镇宁海村,15艘电动渔业辅助船正悄然改变着近港作业方式。“噪声小了,耳朵舒服多了!油改电,每天还能省下百来元成本。”渔民龚仙群对新船投喂饲料的体验赞不绝口。

然而,推广并非坦途。小型电动渔业辅助船面临12米以下船舶行业检验标准的空白。福安市工信局副局长王文恒解释道:“海事《国内航行小型海船技术规则(2024)》明确不适用于渔业船舶。无标准可依,用户不敢下单;订单零散,企业难以为继。”

破局需要担当。福安参照海事规则,率先制定出台《12米以下新能源渔业辅助船技术参考指南》,明确了示范区域内船舶入籍登记法定程序,确保每一艘“福安造”电动渔业辅助船都能合法合规“入籍、持证、纳管”。由此,福安成为全国首个破解小型电动船舶入籍登记检验难题的县市。

船舶靠岸,接上充电桩,龚仙群轻松为船续航。为补齐基础设施短板,福安启动专项债项目,在沿海乡镇布局岸电、渔排充电设施,为电动渔业辅助船的推广铺平道路。

“双碳”目标下,电动船舶赛道备受追捧,但转型阵痛犹存。“动力电池成本高企,配套服务与标准规范体系尚不完善,不少船企仍在观望。”张清洁坦言,但从福安破解小型渔业辅助船入籍难的探索中,他看到了政府的坚定与决心,“电动化是大势所趋,政企双向奔赴,定能闯出一片新蓝海”。(记者 单志强 通讯员 陈雅芳)

编辑:庄媛媛

  来源:福建日报

天天船舶声明:
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QQ:2405694278 邮箱:info@ttshi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