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信息移至会员中心
首页 > 新闻列表 > 新闻详情

焦点访谈|从“赶海”到“护海”,如何守住那片蓝?

阅读:7 次 2025-09-23 08:05:25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赶海原本是沿海地区传承千年的一种生活方式。赶海时,渔民会在退潮后的滩涂和礁石区打捞或者采集一些鱼虾、贝类。记者最近在一些海滩拍摄到一些赶海的人,他们并不是海边的渔民,而是专门赶海的游客。赶海已经被开发成旅游休闲的新项目,再加上社交平台的热推,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网红赶海地。游客蜂拥而至,同时也带来了简单粗暴的赶海方式。这么做的后果是什么?赶海体验与生态保护又该如何兼顾呢?

今年暑假,珠海唐家湾沙滩作为社交媒体上的网红赶海目的地,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每天有上万人来赶海。赶海原是海边渔民日常捕获鱼虾蟹的生产活动,如今游客们模仿渔民,带着水桶、铲子、耙子,在滩涂上寻觅、挖掘贝类和螃蟹,进行赶海娱乐,享受渔家收获的乐趣。近几年,赶海成为一些沿海地区备受青睐的文旅新业态,也带动了周边地区服务业的发展。

然而,随着赶海游客的增多,海洋生态保护面临了新的挑战。唐家湾沙滩游客赶海区域内存在一块热带海草床。沙滩旁边紧临的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海洋科学学院刘岚教授十年前开始对海草床的生物资源进行专题研究。

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教授刘岚:“海草床介于陆地和海洋中间,代表的是海洋当中三大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就是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这块沙滩的生物多样性非常高,海草床为生态系统提供了重要的营养来源,承担了初级生产力的地位,是食物链的底端。”

刘教授说海草往往长在海平面以下,退大潮的时候才能见到,加上形体纤细弱小,所以很难被人关注到。不知情的赶海游客在用铲子和耙子挖坑找海货的时候,往往就把这些海草连根铲除了。记者在一片海滩上经过指点和仔细辨认,才拍下海草的模样。

记者拍到的唐家湾的海草名为贝克喜盐海草,是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为与大熊猫同等级别保护的易危物种,这片海草床是珠江口仅剩不多且重要的近岸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就在记者拍摄海草时,几只白鹭正飞过来觅食、跳舞。

刘岚教授对这片海草床开展了十年时间系统的调查,包括这片海草床的生物量、面积覆盖率等,这些数据原本比较稳定,但是从2022年开始海草床的面积出现明显下降。

2020年唐家湾开始出现游客赶海,到2023年突然涌现赶海高潮,长假期间沙滩上每天游客都非常多,随着唐家湾成为网红赶海地,海草床至今剩余的只有最早勘查面积的10%。

赶海本是一件亲近自然的好事,大多数人在赶海之前,并不清楚具体的规范和科学的做法,因此在赶海过程中,采用挖坑撒盐等极具破坏性的赶海方式来达到捕捉目的,这些做法会对海洋生态造成破坏。

为保护这片海草床,专家学者向当地有关部门递交了调查报告探讨建立保护区,同时,有关部门也积极行动,在唐家湾沙滩设立宣传海草床知识的显著标志。

记者在海草床区域的岸边看到珠海市自然资源局竖立的关于保护贝克喜盐海草的宣传警示牌,提出赶海新方式“不进入,不踩踏,不挖坑”。对赶海行为进行有序引导,让它不影响海洋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在宣传牌的旁边,记者看到海洋生态保护志愿者们也在大潮时期来到唐家湾海滩,一边对赶海游客现场进行科普知识宣讲,一边用黄色小旗和塑料桶在海草床区域两边拉起警戒线,劝导游客不要进入这片区域赶海。对不规范赶海行为的警示和提醒,也是为了维护当地渔民的渔业生产。

除了一些地方出现游客自发无序的赶海行为外,记者了解到,还有一些地方的休闲赶海活动因为商业利益驱动采用了违规违法的模式,对环境的破坏性更为严重。有的网红赶海点紧临国家设立的自然保护区,海洋动物本身就在保护区内外自由活动,有的赶海游客也会进入保护区,没有控制的赶海旅游行为将对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

随着赶海旅游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广西北海部分商家为招揽生意推出“深度赶海”的商业项目,所谓深度赶海,基本都是商家在远离海岸的低潮区提前设置围网,拦住大大小小的鱼虾蟹,然后用摩托车带着游客进入围网范围内,让游客抓围网里被围住的海鲜。这也被称为“围网赶海”,这些围网的网格细小到连指头粗细的小鱼小虾都逃不出去;还有一种是“地笼赶海”,用地笼围住小鱼小虾,看似可以让游客体验“收获满满”,其实这种对鱼虾造成灭绝式的捕捞方式早已被禁止使用。

由于这种对海洋生物无差别的捕捞,在一些商家展示的围网捕捞猎物视频中,甚至多次出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中华鲎。

广西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中华鲎在红树林繁衍栖息,是生态系统是否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性物种,近年来被列为濒危保护物种。游客大规模赶海的时期正好与幼鲎近岸生长期重合,过度商业化的赶海行为威胁到中华鲎的生存。

而同样的威胁也发生在海口市的北港岛赶海区域。北港岛原本是一个不与陆地连接的小海岛,渔民以捕捞为生,进出岛都需要乘船,岛上生物资源丰富,是一个保存较好海洋动植物跟鸟类的天堂,因此建立了以红树林作为主要保护对象的湿地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北港岛成为网红赶海地后,大量游客通过社交平台推荐一窝蜂涌入这个景色优美的海岛进行赶海。无序的、没有控制的赶海行为带来了对生态保护的担忧。

发现问题后,今年暑期当地各职能部门与村里联合起来组建志愿者团队对游客进行科普和劝导,并在保护区之外设立警戒线。这些针对北港岛赶海活动采取的保护海洋生物的举措也取得了相应的成效。

记者了解到,北港村正在逐步从传统渔业捕捞向渔旅融合发展休闲渔业转型,如何保护和合理利用岛上得天独厚的海洋生态资源是他们面临的新课题。

赶海经济是一种新型农文旅融合业态,可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在促进它更好发展的同时,也需要各地对这种新业态进行规范管理,保持生态平衡。对此专家提出了生态赶海的建议。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水产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张清靖:“生态赶海更多指的是以不破坏生态平衡为前提的一种赶海。赶海经济要评估整个海域的资源量有多大,我们采取什么方式来赶海,资源量少的就引导不能去捡拾,以参观观赏为主。”

禁止赶海不可取,但放手不管也绝不可行。绝大多数游客都不是生活在海边的居民,也不掌握正确赶海的知识和技能,娱乐性的打卡也难免变成对生态环境的打扰。据了解,一些开展赶海文旅活动的地方,已经开始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制定生态赶海措施,实现生态、生活与生计的平衡。当我们凝视潮间带,看到的不应是战利品仓库,而是一个需要保持敬畏的精密生命网络。毕竟,真正的赶海智慧,从来不是带走什么,而是学会与海共生。

 编辑:王玉西 责任编辑:刘亮

   来源:央视网

天天船舶声明:
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QQ:2405694278 邮箱:info@ttship.com